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南印度之旅 (57) ---- 桑奇(Sanchi)佛教遺址群


參觀完比姆貝特卡洞穴(Bhimbetka Caves) ,我們乘旅遊車前往桑奇(Sanchi)佛教遺址群。

桑奇(Sanchi)佛教遺址群距省府博帕爾(Bhopal)約六十七公里,遺90米的山丘上。這裡是阿育王夫人的家鄉,也是阿育王兒子和女兒的出生地,因此阿育王在這裡建立精舍,後來建成佛塔。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印度阿姜塔、中國敦煌石窟、柬埔寨吳哥窟、印尼波羅浮屠等並列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塔遺跡群。

桑奇遺蹟內共有三座大佛塔(Sanchi Stupa),附近尚有很多小寺院遺蹟,以及一根斷成兩截的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等,大小遺蹟共51處。而環繞桑奇大塔 (1號塔) 之四座塔門,更是早期無佛像時期的珍貴記錄,世界上難得一見的藝術瑰寶。

相傳西元前 3 世紀,阿育王共建有 8.4 萬座窣堵婆(佛塔),其中有 8 座建在桑奇,現尚存 3 座,被考古學家編為 123 號。「桑奇大塔」(Great Stupa of Sanchi) 為「 1 號」,是最大的一座塔。

桑奇大塔結構
大塔大約建于公元前2世紀,為半球形建築,直徑約為 36.6 米,中央塔頂高約 16.5 米,原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後在覆缽形土墩上又加砌了磚石,塗飾銀白色與金黃色灰泥,頂上增修了一方形平臺和 3 層傘蓋,並在底部構築了石制基壇和圍欄。南、北、東、西四方建有 4 座陀蘭那(砂石塔門牌坊),每座砂石塔門高約 10.7米,由 3 道橫樑和 2 根方柱以插標法構成,在橫樑和方柱上佈滿了浮雕嵌板和半圓雕或圓雕構件。在 4 座塔門中,南門最為古老,建於西元前 75 20年。南門 2 根方柱上有承托橫樑的 4 只一組的獅子柱頭。保存最完好的北門上,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的有翼的獅子和有翼的公牛,與印度特有的馱著法輪的大象和馱著藥叉的駿馬並列,波斯波利斯王宮常見的鐘形柱頭、忍冬花紋和鋸齒狀飾帶,與印度特有的蓮花卷渦紋、野鵝和孔雀裝飾圖案雜陳。在橫樑與方柱間的浮雕嵌板中,分別以 2 只小象向坐在蓮花上的女性身上噴水、菩提樹、法輪和窣堵婆,象徵佛陀一生的 4 件大事,即誕生、悟道、說法和涅盤。在每座塔門的第一道橫樑上都刻有 7 個一組排列的窣堵婆和菩提樹,代表“過去七佛”。

樹神藥叉女
桑奇東門方柱與第三道橫樑末端交角處的托架像《樹神藥叉女》,約作於西元 1 世紀初葉,是桑奇最美的女性雕像。她雙臂攀著芒果樹枝,縱身向外傾斜,宛若懸掛在整個建築結構之外淩空飄蕩,顯得婀娜多姿。她頭部向右傾側,胸部向左扭轉,臂部又向右聳出,全身構成了富有節奏感、律動感的 S 形曲線。桑奇塔門上高浮雕或圓雕的構件,基本上左右對稱,主要題材包括法輪、三寶標等佛教象徵符號,以及印度民間信仰的精靈藥叉和藥叉女等人物。

建築特點
塔中心半圓形的覆缽,最初是西元前250年左右由阿育王修建的。後在巽伽王朝時代由當地富商資助的一個僧團繼續擴建,在覆缽土墩外面壘砌磚石,頂上增修一個方形平臺和三層傘蓋,底部構築了石砌的基壇和圍欄。西元前1世紀後半葉到西元1世紀初葉,安達羅王朝又在圍欄四方陸續依次建造南、北、東、西四座砂石的塔門牌坊。每座牌坊由三道橫樑和兩根立柱構成,並飾以左右對稱的浮雕嵌板和圓雕構件。浮雕嵌板的內容多為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由於當時佛教雕刻尚禁忌出現佛陀本身的形象,故只有法輪、寶座、菩提樹等象徵物表示釋迦牟尼的存在。圓雕人物的代表作是東門牌坊橫樑與立柱相交處的著名的樹神藥叉女像。她雙臂攀援芒果樹枝,縱身向外傾斜,淩空懸掛於整個建築結構之外,富有節奏感的S型體態,健壯豐滿,被譽為印度標準女性美的雛形和始祖。印度把這種塔門牌坊稱作“陀蘭那”(Torana),故後代把這種雕刻藝術稱作“陀蘭那藝術”。

1號塔東北角的一座小塔是三號塔,塔身直徑為15米,塔身總高為10.8米,有一座塔門,高5.2米,橫梁寬4米,也有一道環繞塔身一周的欄,塔內藏有佛陀兩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二號塔離得較遠,在大塔西邊約320米,是三座塔中建造時代最早的一座,據說建于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塔身的造型也較簡樸,隻有一個小型圓冢,和環繞一周的欄。頂部的圍欄和相輪早已不存,現存塔身直徑為14.3米,高為8.8米。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Maurya Dynasty)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在桑奇遺蹟中可找到7個經常出現的象徵圖形 ,包括佛塔、菩提樹、金剛座、法輪、佛足印、傘篕下的虛空以及經行石。

佛塔象徵着佛陀涅槃寂滅之意境,背後隱藏着修行成就的甚深意義。所以佛塔便成為了修行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祟敬代表。釋迦牟尼佛從出生,乃至涅槃,有四個重要階段,稱為「四相」。四相的象徵圖形分別是「蓮花」代表「出生」; 「菩提樹」代表「成道」; 「法輪」代表「說法」; 「佛塔」則代表了「涅槃」。「四相」代表了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因而代表了佛陀的神聖象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