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星期一

2019潮汕之旅 (11) ---- 南澳大橋





南澳大橋是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境內連接澄海區與南澳縣的跨海通道,位於後江灣水域之上,為汕頭市東北部通道的組成部分。

南澳大橋於2009120日動工興建; 於2014724日完成全線合龍工程;   201511日通車運營。

南澳大橋西起汕頭市澄海區萊蕪圍,上跨後江灣海峽,東至南澳島環島高速路入口;線路全長11.08千米,全橋長9.342千米,橋面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設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

南澳大橋位於港灣航道上,西起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萊蕪旅遊度假區,跨越後江灣海峽,經鳳嶼島,東至南澳島長山尾以平角口接入南澳環島公路,是汕頭市東北部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連接汕頭市與南澳縣的重要橋樑。

南澳大橋線路全長11.08千米,橋樑部分全長9.342千米,其中,西引橋長度為7.093千米,東引橋長度為1.758千米,橋面淨寬11米,引橋結構寬度為12米,主橋結構寬度為14.4米。主樑頂寬14.4米,兩側各懸臂1.1米,懸臂端部厚60釐米、根部厚100釐米;腹板斜度1:3.275,樑底寬度8米至10.443米,箱樑支點高8米、跨中梁高4米。箱樑頂板厚度28釐米,底板厚度3080釐米;近支點無索區腹板厚 度為75釐米、有索區為60釐米、其他無索區為45釐米;0號塊頂板厚度80釐米、底板厚度120釐米,設兩道1米厚橫隔板;邊支點橫隔樑厚度2米,主塔總高度69.415米,上塔柱高30米,順橋向5米,橫橋向2米,兩塔柱間淨距11.4米;下塔柱高31.415米,兩塔柱間淨距8.4嗎,塔柱順橋向5米、橫橋向由3.5米漸變至5米,壁厚80釐米。全橋共48根斜拉索,樑上索距5米,塔上索距1米。

截至20141230日,南澳大橋3078LED燈全部安裝完畢,大橋引橋和主橋安裝了2338LED照明燈在防撞欄頂內側,沒有傳統的燈杆,光源直接照射在柏油路上,而600盞亮化LED則安裝在防撞欄外側,140盞安裝於主橋護欄外側,有LED投光燈及LED泛光燈。

建築結構

整體佈局
南澳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東西引橋、東西引道、兩座橋塔、橋墩及其各匝道組成,其中,萊蕪圍至鳳嶼島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佈置,鳳嶼島至南澳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佈置。

設計理念
矮塔斜拉橋是介於梁式橋和斜拉橋之間的半柔性橋樑,因而兼有梁式橋與斜拉橋的共同優點;初步設計通過對設計與施工技術難度、航道適應性、抗風抗震性能、結構耐久性、後期維護工作量、景觀效果等幾方面進行綜合比選後,南澳大橋採用矮塔斜拉橋。
   
結構特點
主橋    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採用塔梁墩固接體系,邊墩設縱向活動的豎向
座、橫向抗震擋塊。

主樑  主樑採用用三向預應力體系,單箱單室斷面,採用C60海工耐久混凝土,按二次抛物線變化;腹板厚度分兩次變化;縱向預應力分頂板懸臂預應力束(筋)、腹板預應力束,中跨合龍預應力束及邊跨合龍預應力束;箱梁腹板豎向預應力筋採用JL32精軋螺紋粗鋼筋;橋面板、拉索橫樑、0號塊橫隔板、端橫樑均設置橫向預應力束均採用真空注漿施工工藝。

主塔      主塔墩為“門”形結構,上塔柱為矩形實體截面,兩塔柱塔頂下設置橫樑。下塔柱承台以上5米範圍內塔柱為實體、其餘為箱形截面。橋塔基礎採用13根直徑2.8米鑽孔灌注樁,梅花形佈置;為增強樁基的抗船撞能力,樁身上段將護筒內壁清理乾淨後增設外層鋼筋籠全截面澆築;承台為六邊形承台。

斜拉索   斜拉索採用37-Ø15.2環氧塗層鋼絞線索,拉索群錨錨固體系錨固;全橋拉索以雙面索的形式分別佈置在兩個塔柱上,斜拉索在塔頂通過分絲管貫通,分絲管為多組鋼管組焊而成,塔端設置抗滑錨筒,抗滑錨筒內灌注環氧砂漿,抗滑錨在斜拉索張拉完後安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