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是米亞羅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桃平羌寨位於汶州西北10公里處,阿壩州理縣桃坪鄉,距理縣縣城41公里,距成都163公里,就在成都往米亞羅的路邊。
寨子建於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國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羌寨,被稱為“東方古堡,天下第一羌寨”。寨內聳立着二座高25米,以石塊叠砌而成的土舍雕,與對岸山峰的峰火臺遙遙相望。碉樓建於公元768-770年間,己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整個村落的標誌。為了抵禦外族入侵,碉樓各層四個方向的牆上,開設了可以射擊的槍眼,槍眼外小内大,內部大方便射擊,外部小可使敵人不易射入,且有利於光線的擴散和有保暖作用。
大碉樓座落正後方靠山位置,建於有一定坡度的山上,前側為村落通道,左、右側有鄰居相接。該建築佔地76平方米,由高12. 2米的五層住宅建築和高25.4米的九層雕樓組成。住宅建築各層分工明確,第一層為圈,用以飼養家禽。第二層是主功能區,有居室、客廳、厨房等。由村落通道上的石梯進入大門,高於地面層,整個空間被一些精細的、有雕花的木隔斷分割成的鍋莊,是這一層的中心。門窗的取向很嚴謹,結構也考究。房屋冬暖夏涼,也是羌族人智慧的結晶。第三層為次功能區,有居室、儲物室等空間劃分。第四層是曬壩層,用以曬穀物。第五層為神壇,專用於放置白石。碉樓的每層以獨木梯連接,每次僅容一個人上落,上樓路線沿順時針方向,螺旋上升。樓面均用木板鋪成。牆上有採光和通風窗,窗口呈内大外小狀,估計也是為了防禦的需要。整座碉樓呈梯形向上收攏,牆體下厚上薄,略為向內傾斜,非常堅固,因此,雖曾經歷1933年的叠溪7. 4級大地震,仍能不倒。
小碉樓與大碉樓的建築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處是在第三層有一個平臺,第四層多了一個木作懸挑,這也是該建築獨具魅力的地方。主入口處的處理也別具一格,高高的踏步與木作回廊相映成趣。
寨子堅韌古樸的建築是在不繪圖,不吊線,用泥土和片石信手砌成的。特別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里的石碉牆面不再光平,而是別具匠心的砌出一個波紋,使牆面正中出現一個從頂底的棱角。這一棱角兩側被一分為二的牆,柔和地內彎,使牆面開成鼻狀。它的奧妙在於使樓房所受的壓力通過這一曲線波紋分流擴散,同時又使單調的牆面頓生峥嶸。雖然經歷千百年的風霜雨雪的洗禮和地震等自然災害,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寨子一反傳統城堡設東西南北城門或出口的建築模式,而築成以古堡為中心的放射性八個出口。八個出口又以甬道織成路網,本寨人進出自如,外來人卻如入迷宮。
寨子的房屋也有碉樓,碉樓以石塊叠砌而成,形狀有四角、六角及八角,通常有四層,底層圈養牲畜,中間第二、三層是起居室,最上層是放置糧食的地方。
寨子內完整的地下供水系統更是匠心獨運的奇觀。它從五千多米高的大包山上引出一股泉水,經暗溝流入每家每户。戰爭年代可以避免敵方斷水,還可以做逃離危險的暗道,和平年代又是經濟有效的消防設施。這種自來水還可以調節室内的温度,稱為“綠色空調”。
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羌族人喜歡依山而居,累石為室。他們崇拜自然,是個多神的民族,以山、羊、樹為神。亦祟拜牛、羊頭圖騰,以牛、羊頭敬奉天地和祖先。傳說羌民族的祖先有一位叫“燃比娃”的英雄,衪上天取得白石,擊石取火,所以,羌族人又奉白石為神。羌民祭祀、安神、驅鬼、治病、除穢、招魂、消災、結婚及新生嬰兒命名,部由巫師主持。巫師亦稱“許”或“釋比”。“許”主持儀式時,頭戴猴皮帽,手執皮鼓,邊唱邊敲鼓,以祈求平安吉祥。“許”在羌民族中,是智者的化身,不但是其祭祀的組織者,也是過去羌族文化的承傳者。
由於羌族多神信仰較普遍,各種神的放置方法和位置也不同。通常神壇放於主功能區第一層大門對正的牆壁之上,用於敬奉祖先、族神和家神;白石放在屋頂的最高處,用於祭天神;角角神置於主室屋角,用於保全家平安;羊神擱在圈的牆角;用於祭獸神;作為門神,鎮鬼之用的“石敢當”通當放在正大門附近的主入口處;是一種人神共居的模式。在桃坪羌寨的入口,也放了一個一米高的“石敢當”,以驅邪鎮鬼。在碉樓上及大門上方亦掛有牛頭骨,用以驅邪。
羌人是勤勞純樸的民族,他們能歌善舞,長於刺綉和吹羌笛。他們在寨子裏過着平靜純樸的生活,閒時三两知己聊聊天,說說笑,非常寫意。市集在寨子廣場的中央,早晚都非常熱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