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縣位於雲南南部,哀窂山南段,距昆明300公里,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個邊疆縣,總面績達2292平方公里。境內有7個民族聚居,包括哈尼族、彝族、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和傣族,趈過87.5%是少數民族,其中以哈尼族人最多,彝族次之。全縣人口約共有40萬,哈尼族人便佔了超過百分之五十。
元陽以美麗壯觀的梯田著稱世界,而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千百年來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一分一寸把荒蕪的土地開墾耕耘出來的心血結晶。要欣賞他們開墾的梯田和了解他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發展的歷史源淵,最佳的方法是到箐口民族村參觀。箐口民族村位於元陽老縣城新街鎮往南6公里處,座落於半山腰,佔地約5公頃,全村有150户人家,800多人。村寨樹林異常茂密,鳥啼蟬鳴,充滿了濃郁的原始鄉土氣息。民族村集中體現哈尼族文化的共性,即森林、村莊、梯田和江河四度同構的特徵,所以又被稱為哈尼四度同構展示區。
進入箐口民族村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遼闊秀麗的梯田。元陽縣大部分著名的梯田是位於高聳的山脊,如老虎嘴梯田、多依樹梯田、壩達梯田等。由於地勢高,梯田的線條較難看得清楚。箐口梯田位於海拔1400米至1750米之間,因為地勢平緩,起伏不大,每丘水田的面積都顯得比較寬闊,線條也較明朗。蔚藍的天空,片片浮雲在空中漫舞;灌滿水的梯田,倒映着浮雲嬌美的身影在水中;牛兒在田邊吃草;勤勞的哈尼族村民赤着腳正在田間工作,有些婦女背上還揹着年幼的孩子,汗水雖然不斷從他們的額上流下,但他們的臉上卻露上甜絲絲的笑容,想是為了日後的豐收而高興吧;四周的景物交織成一幅和諧寧靜的大自然圖畫,令人陶醉。
穿過田野,便是村莊。哈尼族人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至2000米的半山腰,少數在河谷或山頂,最大的村落有接近二百户人家,最少的僅兩三户,也有獨家的。一般哈尼村寨,村前對着層層梯田,村後有一片参天大樹,那是村民祭祀寨神的地方,村子的另一面有一片空地,那是過吃扎扎節立秋千的場所。哈尼族人喜愛在村寨周圍種植竹樹,居住房屋以“蘑菇房”為主。傳說哈尼族人看見蚊蟲在雨天藏身於蘑菇下避雨,因而得到啓示,開始建造蘑菇房。蘑菇房是傳統的民居,屬於土木結構,粗樑大柱,為適應半山潮濕多雨的氣候,柱脚用石礅,石脚高達0.45米,每一間房屋的屋頂,都是用稻草沿着牆壁鋪盖起來的,整座房子成一個圓型的建築物,看上去就像一個大蘑菇。數户人家牆壁相連,屋頂相交,就像一叢叢的蘑菇群挺立在大地上。由於蘑菇房的牆壁是用土基支砌的,頂上再鋪上稻草,石脚高,因此有冬暖夏涼和乾燥的特點。
在日間,由於大部分的年青村民都去了田間工作,村裏只剩下老人、婦人和孩子。老人在門前紡織,婦人忙於煮飯和照顧婴孩,孩子們在屋前的空地嬉戲,公雞在屋頂啼叫,母雞亦忙於孵小雞,只有那貪睡的小豬仍在門前睡懶覺。
在房子的牆壁上有很多一團團的東西,一位老伯伯告訴我,那是牛糞,曬乾了可用作燃料。啊!哈尼族人不單是勤勞,節儉,還懂得廢物利用呢!
在村莊的末端,有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個銅鼓,那裏是表演民族舞的地方。在廣場的正前方是哈尼文化陳列館,館內以文字、圖片和實物展示了哈尼族人的歷史、文化、經濟、信仰、節日、生產工具等。此外,也介詔了兩個哈尼族英雄:高洛依和盧梅貝。他們曾帶領族人抵抗政府的壓迫和土司的殘暴統治,對族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哈尼族文學豐富多釆,但沒有文字記述,依靠世代口耳相傳。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哈尼語屬漢藏語示藏緬語族彝語支;1957年,創制了兩種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哈尼族與彝、拉祜等族同源於古代的羌人,原居於大渡河北部一個叫“努瑪阿美”的地方,後因戰亂和其他原因才遂步南遷,流徙各地定居。
哈尼族普遍沿襲父子連名,據在元陽縣內考察,其家譜最長的可潮90代,一般的在70代左右。從可數代看,哈尼族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文族。
哈尼族祟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或白布包頭,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女子的服飾和髮式因地區、年齢、婚嫁、生育前後而有明顯的區別,一般年輕女子衣服的色彩較鮮艷,衫袖和褲腳的圖案較精美,鈕扣也較別緞。多數地區婦女上身穿左大襟無領短衣,以布條或銀幣、銀珠做扣。下身穿着各地不一,分長褲、短褲和折裙等。
哈尼族為父權制的小家庭。男子一旦結婚並有了孩子之後,便要與父母分家,獨立生活。父母把田地、房產、耕畜等平均分給獨立生活的年長兒子,幼子則在身邊繼承大房子和獻祭本家族祖宗。
家庭中以長者為尊。父親和長兄在家庭中擁有最高的權利,負責安排全家的生產活動,管理經濟開支。家務由母親和長婚負責。未分家的人家,媳婦要輪流做飯,第一個起床者便是做飯人,相繼起床的媳婦則分擔背水、舂米等勞動。
哈尼族普遍信仰以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自然祟拜、祖先崇拜和靈魂觀念構成了信仰的主要內容。人們對大自然如風、雨、雷、電、地震等和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認為都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主宰者便是“神”和“鬼”(精靈),兩者皆有喜惡之別。宗教信仰為多神祟拜,巫師稱為“貝瑪”或“尼瑪”。哈尼族人每年都要擇定時四舉行祭火神、寨神、山神、天神、田神等祭祀活動。
哈尼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社交自由,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婚禮簡樸,一般只買十餘斤酒和肉,宰殺一兩只雞,宴請同宗各户父老喝喜酒便可。如夫妻感情破裂,可提出離婚,一般由女方退還聘金即可。有些地區耍舉行簡單的離婚儀式,請一位中間人主持,男方砍一片木,木片内側刻出三道小口,然後將木片劈成兩半,各持一片為憑。建國後,無論結婚、離婚,多數都要辦法律手續。
哈尼族歷史上盛行火葬習俗。清代中葉以後,演變冯土葬。每個哈尼村寨都有一條離村不還的向陽山作為公共墳場。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但比較盛行的是“十月年”、“昂瑪突”和“矻扎扎”,是哈尼族的三大節日。此外,哈尼族還有“合什扎”、“莫埃納”、“開秧門”等節日。
“十月年”又稱“扎勒特”(扎勒特的意思是捏做糯料麵團子),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尤如漢族的新年。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開始,歷時三五天,多則半個月。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為歲首,故又稱大年。節日裏,族人會把村寨打掃清潔,穿上嶄新的節日盛裝,鼓聲終日不停,婦女舂糯料粑粑和團子麵,男人殺猪宰鷄,烹製各種美味佳肴敬獻天地和祖先,擺設盛大的街心宴。年輕男女趕場聚會,談情說愛,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對歌作樂。還要敬請其他民族親朋好友來家作客。
“昂瑪突”意為祭寨神,一般在“十月年”後舉行,祭祀日期都在農曆十一月的第一個屬虎日。祭祀時各村各寨都要選擇一棵挺拔的大樹作為神靈,由一個叫“龍頭”的人主持。龍頭”由村民推舉產生,必須是有兒有女、夫婦齊全、為人正直、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擔任。祭祀開始,由“龍頭”領頭在神樹下三步一跪,眾人叩頭,獻祭品,並由“龍頭”向神樹禱告,祈求村民安康、逢凶化吉,消災免難。祭祀完畢會舉行長街宴。全村每家到大街上擺一桌酒祟,連成一條,像長龍一樣,非常熱鬧。
“矻扎扎”於每年農曆五月舉行,為期3至5天。一般以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日的第一天。節日開始,族人佔高山上砍回一棵筆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場上架設磨秋,又用栗木和籐條架起轉秋和蕩秋。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相聚在磨秋場騎磨秋、摔跤、歌舞作樂,村村寨寨殺豬宰牛,邀請四方親友同歡樂。
逛市集是另一個體驗小數民族風情的好地方。勝村和老勐是本地人常逛的市集。每逢墟期,市集內都會非常熱鬧,人頭湧湧,摩肩接踵。朋友相遇寒喧之聲、街頭叫賣之聲、討價還價之聲、孩子嬉戲之聲彼起此落。每逢墟期,居民都會穿上本族的民族服裝到市集趕墟。走進市集,隨了可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外,還可以欣賞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服裝。各族的冗民族服裝款式不同、顏色各異,令人目不暇給。
在中國大陸,經常都會見到走地鷄,但走地豬卻很少見,但我們在勝村的市集卻看見了一隻重逾數百公斤的走地豬在市集內大搖大擺逛街。牠不特會逛街,還會逛街後自行回家。誰說豬愚蠢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