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

漫遊南昌公園之旅 (3) ---- 精伶長者導遊深水埗 買超值貨品

 



陳先生除了帶我們到元州邨參觀簕杜鵑花隧道外,他還特意帶我們閒逛深水埗老區,買超值貨品。

 深水埗老區沒有拔地而起的玻璃帷幕大樓,卻有深含著歷史韻味的簡樸舊樓房;沒有海景餐廳的高檔大餐,卻有米其林推薦、只花數十元便能祭一頓五臟廟的街邊美味。從早期移民興建的古剎、猶如博物館的主題商店街,到最夯的概念店和咖啡廳,到處都是真實的庶民生活場景。


 



這裏有很多地攤,小販很多是長者和南亞裔人。售賣貨品有新有舊。能否購得價廉物美的貨品,就要看你的眼光和議價能力了。

 這裏還有廉價的蔬果攤檔,麵包店和飯店,如$2一個雞尾包,$3.5一個豆沙菠蘿包,$16一個臘腸滑雞飯,$13一個燒味飯連例湯,$50一盒大石榴 (10個裝)等,品質不錯,超值。

 

深水埗天后廟

深水埗天后廟建於光緒二十七年,歷史久遠。該廟的建築格局比較特別,與位於海壇街的關帝廟的格局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門上更保存著一對像蘇繡木屏風。廟的正殿在後,左右有偏殿,在市區來說可算頗具規模。






 

該廟正門「天后廟」三字及對聯「百粵著聲靈大道為公錫福自天宏啟宇;八方虔禱祀群生在宥臚歡薄海慶安瀾」,刻於民國二年(1913)




 

美荷樓

 美荷樓一帶本是木屋區,1953年聖誕夜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突如其來的災難促使政府興建了石硤尾邨,象徵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廈」的誕生。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災民,便興建了8座樓高6層,設計簡潔平實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為其中一座,1954年落成。),以便宜的月租(10元)為將近二萬名低下階層市民提供長期的安居之所。是次項目亦是港英政府第一次正式關注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並促使了及後的公共房屋政策。

 2010年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美荷樓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更獲發展局原址保留並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耗資22千萬港元將其活化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開放予大眾參觀,於201312月開幕。如今美荷樓變身成受背包客歡迎的青年旅舍,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 榮譽獎」。




 

美荷樓生活館是以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介紹50-80年代的香港公共屋邨歷史文化,館內有超過1200件的珍貴的歷史展品。而有別於其他歷史博物館,生活館結集了舊居民的訪問以及生活上大小故事,例如吳宇森導演分享了他童年時於徙置區的有趣生活。一個個盡顯獅子山下精神的回憶相信能大大加深訪客對整個展出的感受。

 








 

主教山配水庫

參觀完美荷樓,我們從巴域街登上主教山配水庫。

主教山配水庫,正名應為「深水埗食水減壓缸」,位於深水埗主教山(又稱窩仔山),水務署以結構出現裂縫,存有安全隱憂為由,展開地盤重整工程,日後回填完成將交還地政總署。202012月底該址發現巨型地下蓄水池,備受社會關注。

此配水庫佔地約4,300平方米(包括平地及斜坡範圍),在政府文件資料中記載為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計劃(Kowloon Waterworks Gravitation Scheme)的項目之一。其主要建造物料由磚石構造,砌成圓拱支撐,而頂部、牆壁和底部都是混凝土。

 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指出,配水庫的做法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很常見,唯今次是首次在香港見到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建築。他提到,英國有許多完全以磚為主的建築結構,但主教山配水庫則利用磚和石的結構作為支架,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科技,糅合十九世紀的物料結構及現代化混凝土,反映昔日香港土木工程的變化。

黎雋維提到,主教山配水庫柱身的石材使用了較特別的毛石砌切割方法(rustication),為古典建築技術,通常用在較威嚴的建築物上,較少用於水利工程。整個配水庫系統善用山頂高勢落差,水的流動靠地心吸力由高流去低處。

 絡圖片





現時清拆工程已經暫停,現場築起圍欄,避免巿民進入。古蹟辦已派員到場視察,就配水庫作深入研究,並考慮會否作歷史評級。

 由於主教山配水庫已被圍封,我們看不到內部情況。




我們遂從另一條路下山,經棠蔭街出口離開,各自帶着滿足的心情歸家。

 衷心感謝陳先生充當我們的深水埗半天遊的導遊,令我們長知識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