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敦道190號是香港一座戰前建築,位於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鄰近佐敦,於1937年建成,樓高四層,總樓面面積約6,500平方呎,各層面向柯士甸道的一面均建有露臺。建築物的業主為美國華僑陳有仁及其妻劉松娣,他們於1932年來港後購得地皮建屋,地價連建築費合共三萬港元,建築材料由美國及廣州進口,包括室內用的楠木、松木地板、廣州彩色玻璃等。
陳氏夫婦在美國經營餐廳,因此希望把美國文化帶來香港,於是在地下開設永青餐室(Cafe
Evergreen),引入羅宋湯、燒牛肉、雪糕等食物,是香港早期的平民西式餐廳。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少美國和英國水兵在尖沙咀上岸後前往餐室用膳,是餐室的輝煌時期。樓宇興建不久便經歷日占時期,其時被更名為“香取通第壹佰九拾號”及分類為“西洋式”的“家屋”。
日佔時期,大廈的餐室被強征為日本低級軍人的飯堂,但日軍並沒有打擾在樓上居住的陳氏家族劉松娣之子陳耀芳則每日前往天臺,偷拍對面日軍大本營的情況,再將資料傳送至美國。1945年7月,在日本投降前夕,有漢奸告發陳家有人在樓中打電報,日軍將陳氏家族捉到對面的大本營,以酷刑折磨劉松娣及陳耀芳三日。其中,劉松娣的牙被一隻一隻拔去,而陳耀芳則遭受灌水、拔甲、敲牙等酷刑,最終在廣華醫院辭世,屍體被日軍送往亂葬崗。
2021年2月,發展局接獲屋宇署的通報指彌敦道190號業主委託認可人士呈交拆卸圖則,並其後向業主提供經濟誘因保育該建築,正待業主回復。屋宇署的建築事務監督繼在3月批准有關圖則,署方後覆稱:當收到有關認可人士呈交涉及歷史建築的拆卸或重建發展圖則時,會通報古物古跡辦事處以作出適當的處理;雖然《建築物條例》列明建築事務監督可予拒絕建築圖則,但彌敦道190號的申請不屬當中情況之列。
2021年5月14日,油尖旺區區議員陳嘉朗獲悉有關事宜,並於社交媒體發佈消息,其後媒體向古跡辦、屋宇署及建築持有人大生地產查詢,獲發展局答覆而得知以上通報。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表示,該幢唐樓屬現今香港罕有的“藝術裝飾風格”建築,除了同時擁有騎樓和露臺,而且單幢轉角,建築美學價值高,因此“有條件成為一級歷史建築”。
有見於彌敦道190號出現拆卸危機,考城學社及文化企業活現香港聯成研究團隊,與屋主劉松娣女士第三代後人陳燕萍女士進行口述歷史訪問,撰寫了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報告,並在翌年6月5日公佈報告,重新補充建築在日占時期的歷史事蹟,考城學社亦為此進行港九戰前唐樓與洋樓普查,發現彌敦道190號為尖沙咀唯一戰前洋樓,以及全港僅存三座多層長廊露臺的直角轉角洋樓之一,確立其罕有程度、歷史及社會價值,要求重新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