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我隨駿馬行山隊漫遊鯉魚門,終點站是調景嶺站,步程約2.5小時。
上午9時,我們在油塘站A出口與領隊福哥會合。離開油塘站A出口,往前走約10分鐘便抵達鯉魚門,隨即開始我們的漫遊鯉魚門之旅。
鯉魚門位於九龍東的觀塘區魔鬼山及酒灣一帶,為九龍十三鄉、四山之一。該處原有石礦場,但隨着採石業在香港日漸式微,石礦場現已廢棄。1960年代開始,該處發展成著名的漁港,並以海鮮聞名。不少外國遊客亦會來臨一嘗香港海鮮小菜的滋味。該處有馬環村、三家村、嶺南新村等村落,組成鯉魚門村。
香港開埠初期至1980年代初,將軍澳尚未填海,該處範圍比現時更廣,包括現時的調景嶺一帶。
馬環村和三家村是該處歷史悠久的鄉村。馬環村亦被稱為「媽山村」、「媽環村」,意思為「娘媽(天后)廟所在的山村」,是19世紀末由石匠建村。三家村因由三家人建村而得名,但三家人是指哪三家人則說法不一。村民的祖先在19世紀中葉由廣東梅縣一帶移來,務打石業。村內有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三和堂四個石礦場,並設有小碼頭供運送石材之用。由於當時該處與九龍市區隔絕,居民倚靠街渡或自行划小艇到筲箕灣出售農產及購買日用品,直到鯉魚門道和觀塘道在1950年代相繼開通。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部份因國共內戰南逃的國軍和難民在該處建嶺南新村。直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嶺南新村被政府清拆,改建成現時的鯉魚門邨。1960年代,政府將酒灣填海,發展成三家村避風塘;又將三家村一帶山丘夷平,發展成油塘工業區。隨着附近一帶開始發展,道路網絡亦延伸至該區。1963年,該處成立鄉公所。1969年開始有巴士服務該區,提供來往九龍市區的交通服務,打破居民以往只能倚靠海路前往市區。與此同時,該處的旅遊業和飲食業亦逐漸發展。目前鯉魚門有海鮮店和酒家廿多家。
在鯉魚門的入口處有一個大牌坊和一條金鯉魚。在步道可遠眺三家村碼頭。
在步道旁的小公園內,我們遇上一隻大螳螂,還看見蝴蝶採蜜。
鯉魚門燈塔
在燈塔的海邊,一位隊友徒手捉到一條魚。功力深厚,勁 !!!
鯉魚門心願樹
鯉魚門休憩公園旁有株巨大的榕樹,居民稱呼為「百年老樹」和「心願樹」,相傳此樹極其靈驗。村民愛在樹下祈求庇蔭。旅客則喜歡在圍繞大樹的欄杆繫上絲帶和心意卡,祝禱事事順遂,願望成真。不過這棵樹實在不起眼,如果不是樹前放了愛心型的介紹牌,很多遊客會直接擦肩而過。
沿大街往鯉魚門燈塔的路上,我們看見很多房子繪畫了漂亮的牆畫。
清初,鄭成功撤退至台灣繼續進行抗清活動。鄭建卻沒有隨鄭成功遷至台灣,率領部眾退守至廣東,一些更據守香港東面海域。鄭建死後,其子孫不恥食清朝粟物,和沿海民眾勾結,漸成雄霸一方的海盜。
天后廟旁有多塊石刻和兩支大炮。
參觀完鯉魚門天后廟,我們在廟旁的衛奕信徑梯級登山。
約30分鐘,我們到達車路。我們往右邊走,經過第4及5號亭,便進入華人永遠墳場範圍。
我們沿華永行人徑繼續往前走,經過靈灰閣後不久便看見通往調景嶺站的指示牌。
上午11:30,我們抵達調景嶺站,完成了今天的旅程,懷着滿足和愉快的心情,乘港鐵回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