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

武夷山之旅 (2) ---- 天遊峰


2018119日,早餐後,我們前往天遊峰遊覽。

天遊峰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勝地,位於武夷山景區中部的五曲隱屏峰後九曲溪北,景區中心海拔408.8米。東接仙遊岩,西連仙掌峰,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登峰巔,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遨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為武夷第一險峰。

峰上名木古樹眾多,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是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遊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天遊峰主要景點包括武夷精舍、禦茶園、天柱峰、雲窩、隱屏峰、曬布岩、水月亭、茶洞、天遊峰、一覽亭、天遊觀等。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它還是一道難得的文化景觀,這裡有茶園,有書院,還有摩崖石刻,體現著武夷山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完美結合。

我們乘旅遊車抵達景區入囗。進入景區後,我們乘小火車至登峰入口。




抵達終點站後,我們從御荼園和茶魂兩塊中間的階梯開始登峰。



我們首先經過五曲橋,在這裏可看到經過的竹筏。




繼續向前走便是武夷精舍(朱熹園)的所在地。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甯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位於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

按朱熹《武夷精舍雜詠詩》所記,其佈局大致是這樣的:在隱屏峰下,兩麓相抱之中,有三間房屋,名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兩間臥室,左邊是自己居住的,叫隱求室,右邊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處幽深的山塢,塢口累石為門,稱石門塢。塢內別有一排房屋,作為學者的群居之所,名為觀善齋。石門西邊,又有一間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為寒棲館。觀善齋前,還有兩座亭子——晚對亭和鐵笛亭。而在寒棲館外,則繞著一圈籬笆,截斷兩麓之間之空隙,當中安著一扇柴門,掛上“武夷精舍”的橫匾。精舍甫成。

武夷精舍歷代都曾加以修建。原建築物至今已毀,僅留存兩廡。原址現豎立有福建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撰並書的“武夷精舍遺址”六字及介紹文字的碑刻。現址於2004年重建,舍內展示了朱熹的生平和門人在武夷山創辦書院的盛況,介紹了武夷書院與中華其他古書院的聯系。






經過武夷精舍(朱熹園),不久即到景區檢票口。進入檢票口後,有左右兩條路,我們穿過右側的回回洞前行。經聚樂洞、水月亭,路邊為接筍峰和隱屏峰的絕壁,過『崢嶸深鎖』後進入『茶洞』。在這裡可以先探賞下『仙浴潭』,然後再行登天遊峰。一路可觀賞山水隨山勢升高的移景變幻,半山亭處是武夷山留影的最好位置之一,然後可直至峰頂,俯瞰四下山峰溪流。

天遊峰相對高度只有215m,但山勢陡峭,萬仞壁立,從山下的“茶洞“開始計步,攀爬到山頂的”天遊閣“,一共800多階,從半山登山頂那段的階梯比較陡。

半山腰上的“一覽亭”,是一處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台,從這裡憑欄遠眺,群峰座座,九曲蜿蜒,武夷山水盡收眼底。











峰頂的天遊閣,供奉彭祖。






天遊閣外有許願樹,亦有小賣部和茶室,可為遊人提供方便。

天遊觀右側為下山道,此處稱『胡麻澗』『崎嶇丘』,路就平坦多了,當然景色也差多了。後山有一處“中正公園”的石牌坊,是當年蔣介石選中作為自己的後花園,國民政府出資修建的。沿路的石壁上,還有多處歷代摩崖石刻。走到山下,天遊峰下的“曬布岩”,直上直下的巨大岩壁上,佈滿了一道道的流水痕跡,就像一條條的布匹垂落下來。從岩底往上望很壯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