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

不一樣的皇陵----明顯陵

顯陵入口 新紅門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鐘祥市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是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和獻皇后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 此陵在20001130日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明代共有十八座帝陵,顯陵是第十二座,建於明代中期。它的建築結構和佈局都有別於其他帝陵。顯陵是一座由藩王陵升格為皇帝陵的陵墓。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三月,明武宗朱厚照無嗣崩殂,祐杬子朱厚熜,根據太祖朱元璋“兄終弟及”的遺訓繼承大統,成為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後,即不顧朝臣的反對,將其父親追封為皇帝,並把他的墓大事修擴建為皇帝陵。它的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劃中具有承先啓後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形神道、瓊花及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在明陵中所罕見。它的“一陵兩寢”的結構,和由瑤臺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更是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的。

顯陵初建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竣工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歷時40年建成。整個陵園面績達183.15公頃,以雙城封建,紅牆黃瓦,蜿蜒起伏於山巒叠障之中。坐北朝南,在長長的神路軸線上依次設置了門、亭、望柱、石像生、坊、橋等建築物,依山就勢緩緩引領至大殿、方城明樓、前後寶城。陵園的原有建築和環境風貌均保存完好,其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新紅門是進入顯陵的第一道門,始建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是單檐歇山頂式建築,琉璃、磚、石結構;共有三個拱券式門洞,中高,兩側低。紅牆黃瓦,左右各有掖門和門房。在新紅門前左右兩側有下馬碑,上面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在新紅門的西側是呈橢圓形的外明塘,建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它的東西面與外羅城連接,北面是九曲御河的出水口。

下馬碑


穿過新紅門後,沿神路向前行,便是第一組漢白玉單孔神路橋,橋共有3座並列,橫跨九曲御河,中間高兩側低。中間的主橋兩端各設置一對靠山狻貌。橋間望柱為24節氣柱頭,兩側副橋的望柱為素方頭,主橋的望柱為獅子柱頭,每隻獅子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九曲御河是陵區的主要排水設施,磚石結構,全長1687米,貫通整個陵園。

第一座九曲石拱橋及新紅門


跨過第一組神路橋,向前走為舊紅門,建於嘉靖三年(公元1524),亦是單檐歇山頂式建築,琉璃、磚、石結構;共有三個拱券式門洞,中高,兩側低。紅牆黃瓦,左右各有掖門和門房。

穿過舊紅門後,沿神路向前行,便是第二組單孔神路橋,以青石築成,三座並列,欄板、望柱均散落殘缺。

跨過第二組神路橋,向前走為睿功聖德碑亭,建於嘉靖七年(公元1528),俗稱御碑亭。亭中立有龍首龜趺“睿功聖德碑”,碑身已裂為數段,僅碑首完整。碑首有4條首尾交盤的蛟龍。龜趺是一個昂首遠眺的大海龜,龜下有長方形的石台,上刻有水波旋流。


 睿功聖德碑亭


穿過睿功聖德碑亭,沿神路向前行,便是第三組單孔神路橋,以青石築成,三座並列,欄板、望柱均散落殘缺。

跨過第三組神路橋,向前走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在最前方兩側的是漢白玉望柱,柱高6.5米,下為方形基石,上設八稜形須彌座。柱身以雲氣紋裝飾,八稜形,柱頭則以雲龍紋裝飾。



在望柱背後依次排列着12對石像生群,包括獅子一對、獬豸一對、駱駝一對、大象一對、麒麟二對、馬二對、武將二對、文臣一對、勛臣一對。顯陵的石像生群建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它是禮儀性建築,亦稱石人石獸,具有守護、辟邪、吉祥和役使象徵的作用。石像生群是明顯陵的石雕藝術精華,無論石人石獸,都雕工細緻,神態自然。其中,獅、獬豸、麒麟,張口露齒,肢爪張健有力,頗具威儀。大象、駱駝、馬則神態安詳,温婉順服。文臣與勛臣,手扶朝笏,温文高雅。武將頂盔貫甲,手執金吾,威風凛凛。











從神道回望龜跌睿功聖德碑亭


在石像生群的盡頭是石坊,又稱棂星門或龍鳳門,是三門六柱冲天式華麗牌坊,方柱上懸出雲板,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犼,正中立火焰寶珠。三座門之間,由須彌座相連接,石座之上各有夾樓,上覆色琉璃瓦,南北兩面都鑲崁着中心花和岔角花,方柱的南北兩面分別擁以抱鼓石。在陵寢中,棂星門就是天門,帝王的靈魂過了此便上天堂,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即上天的兒子,死後靈魂必須返回天上去。



欞星門珍珠火装飾

石獸火焰寶珠夾樓裝飾


穿過欞星門,沿神路向前行,便是第四組單孔神路橋,以青石築成,三座並列,欄板、望柱均散落殘缺。

跨過第四組神路橋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從下馬碑進入陵區的中間御道直通明樓,統稱龍形神道或龍形神路,全長1368米。

接龍形神道是第五組單孔神路橋,亦是最後三座御橋,以漢白玉築成,三座並列,欄板、望柱均散落殘缺。

跨過第五組神路橋是內明塘,建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內明塘呈圓形,磚石結構,直徑33米,內垣5級台階駁岸,青石壓面。在內明塘東側有紀瑞文碑亭,西側有純德山祭告文碑亭。

內明塘

內明塘與內羅城


內明塘便是祾恩門,這是內羅城的正門。祾恩門上部建築己毁,僅臺基保存完整,兩側均設有八字琉璃影壁,正面是瓊花圖案,背面是雙龍戲珠圖案。在祾恩門前後斜坡形御路石上,刻有精美的雲龍丹階。前面的丹階是兩條巨龍在雲海中飛翔。後面的丹階,中間是一條在雲海中飛翔的龍,上為龍鳳翔雲圖案,古代一般為龍在上,鳳在下,但此丹階卻是鳳頭在上,龍頭在下,除了清慈禧太后陵有鳳在上,龍在下的雲龍丹階外,這塊丹階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後世推測這是因為他少年喪父,母親一直在背後支持他,這是他對母親尊重的表現。在祾恩門後面斜坡形御路石上,除了刻有精美的雲龍丹階外,在臺基的欄杆上還有龍柱頭和鳳柱頭。過了恩門斜坡形御路,是東西配殿,上部建築己毁,僅存臺基。進祾恩門院落,正中原有一座高大的宮殿式建築,稱為祾恩殿。它是陵園舉行祭祀的主祭殿,但已毁於明末兵火,現僅存殿基。

祾恩殿東西殿上部建築己毁

陵恩殿雙龍琉璃影壁

瓊花影壁

龍雕柱頭

祾恩殿鳳雕柱頭

 陵恩殿及皇明御賜祭文碑


祾恩殿後為陵寢門,現僅存殘牆。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二柱門後為石五供和供案。前列五供均為殘件,後為供案,保存完好。供案東側是皇明御賜祭文碑亭,西側是御賜謚册志文碑亭。

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

 永樂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立之御碑

純德山祭告文碑亭


供案後面是方城明樓,建於嘉靖六年(1527)。因明樓建於方城之上,成為顯陵最高的建築物,登臨遠眺,全陵盡收眼底。在明樓臺基東西外垣有排水龍頭。

陵寢門及方城名樓

方城明樓

方城名樓及石五供香爐

方城排水龍頭


在明樓南向雙檐之間懸掛了“顯陵”二字牌匾。在明樓內供奉有“聖號碑”,碑首刻有“大明”篆體,碑身鎸刻“恭睿獻皇帝之陵”七個楷體大字。

方城兩側連接着前城,寶城呈橢圓形,寶城内為寶頂,寶頂上封土堆,下為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所建,朱祐杬為藩王時死後安葬的地下玄宮。前城後面是後城,寶城呈圓形,寶頂上封土堆,下為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嘉靖皇帝於其母親死後,為將其父母合葬而建的地下玄宮,現時玄宮內停放着恭睿獻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未發掘,保存完好。前後寶城以長方形瑤臺連接,成啞鈴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